“零陵香”作为药草,始载于《嘉祐本草》,即《名医别录》之“薰草”。在中国古代,零陵香很早就被当作香料使用了。
唐释道世《法苑珠林》中说,《南越志》曰:零陵香,土人谓为燕草、芸香。《大戴礼·夏小正》曰:正月,采芸为庙菜。《礼记·月令》曰:仲冬之月,芸始生。郑玄曰:芸,香草也。
《说文》曰:芸草似苜蓿。《淮南》曰:芸可以死而复生。可见,零陵香,唐以前称之为“芸香”,又说其外形类似苜蓿,有起死回生之效,但零陵香的形态语焉不详。
苏颂所著《图经本草》(或称《本草图经》)较早载有“零陵香”,但此书现已佚。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(《证类本草》)曾引苏颂所言:“零陵香,生零陵山谷。今湖岭诸州皆有之,多生下湿地。叶如麻,两两相对,茎方,气如蘼芜。常以七月中旬开花,至香。古所谓薰草是也。或云蕙草亦此也。又云其茎、叶谓之蕙,其根谓之薰。三月采,脱节者良。今岭南收之,皆作窑灶,以火炭焙干,令黄色,乃佳。江淮间亦有土生者,作香亦可用,但不及湖岭(岭南)者芬薰耳。”可见,宋以来对零陵香与薰草、蕙草的关系虽有不同看法,但植物形态已有说明。下面作简单介绍。
(一)零陵香植物形态
零陵香多年生直立草本,具浓烈香气,高1米许。根须状。茎往往在下半部呈匍匐状,光滑无毛,具棱或薄翅。单叶互生;无托叶;叶片卵形,长4~9厘米,宽1.5 ~4.5厘米,先端微尖,基部楔形,两侧顾叶柄下延成翼状,全缘,皱波状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纸质,侧脉每侧3~4条,上面下陷,下面突起。花单生于叶腋,下垂,花柄纤细;花萼淡绿色,深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;花冠黄色,五深裂,裂片椭圆形,长于萼片;雄蕊五,等长,着生于冠管上,花丝极短,分离,基着药,戟形;子房上位,一室,特立中央胎座,胚珠多数,花柱棒状。蒴果球形,果皮灰白色,膜质。种子细小,多数,黑褐色,有棱角。花期5月。果期7~8月。
(二)零陵香药性及功效
药性:辛甘,温。归经入。
功能主治祛风寒,辟秽浊。治伤寒、感冒头痛,胸腹胀满,下利,遗精,鼻塞,牙痛。
《纲目》:“熏草芳馨,其气辛散上达,故心腹恶气、齿痛、鼻塞皆用之,脾胃喜芳香,芳香可以养鼻是也。多服作喘,为能耗散真气也。”
(三)零陵香临床研究
临床应用防治感冒、流感。取零陵香枝叶1斤,加水2000毫升,煎至1000 毫升。成人每天100毫升,连服3天(儿童减量)。在流感流行地区预防服药,连续观察1个月,在服药的165人中发病3人(占1.8%),而对照组(未服药)68人中有10人发病(占14%)。治疗采用复方零陵香片剂,每次8片,日服3次。每日量相当于零陵香2钱,白前7分,七叶一枝花3分。治疗349人,3天内见效者占89%;有发热的152人中,两天内退热的占90%。服药后未发现明显副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