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引号: | 431102009/2025-00441 | 发文日期: |
|
发布机构: | 零陵区七里店办事处 |
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 公开范围: | 面向社会 | 主题词: | |
统一登记号: | 信息时效性: | 待评估 | 文号 : |
在零陵区基层医疗战线上,一位“白发中医”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。47岁的邓国桥两鬓斑白,他以银针为笔、以仁心为墨,在乡土间书写着“大医精诚”的动人篇章。近日,这位扎根基层27年的医师荣获“全国卫健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面对荣誉,他谦逊地说:“百姓健康,就是我最大的奖章。”
少年立志,逐梦中医路 6月26日,记者来到零陵区七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在一楼的康复诊疗室一眼就见到了满头白发的邓国桥。“我们有70张床位,来做康复理疗的患者很多,基本上每天都是满的。”邓国桥正熟练地为患者进行针灸、火灸治疗,动作干脆利落。 邓国桥的父亲是一名扎根乡土的乡村医生,他从小便耳濡目染。1999年,从湖南中医学院毕业的邓国桥,毅然选择回到家乡零陵区菱角塘镇,成了一名乡村医生,踏上了守护基层百姓健康的从医之路。 “来我这里看病的乡亲大多经济条件不宽裕,相比之下,中医医疗费较低。”年轻时,邓国桥因武侠小说对“点穴通脉”心生向往,后来他发现中医“简、便、廉、验”的优势,恰好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。为此,邓国桥自费参加各类学习进修,先后拿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中医针灸主治医师职称,并考入镇卫生院,从一名“赤脚医生”转变为专业中医师。 在邓国桥家中,一整面墙的书柜被中医书籍与笔记填满,新添置的小书柜也堆得满满当当。“他常常熬夜看书,却总说‘只要能学到新医术,这本书就值了’。”邓国桥的妻子石女士介绍道。 “一根银针能救人,何必开一堆药?”邓国桥先后参加4位国医大师的传承班,系统研习程莘农院士的三才针法、贺普仁教授的“三通法”、石学敏院士的“醒脑开窍法”、熊继柏教授的经典方剂学理论,如饥似渴地汲取中医知识。2018年至2019年,他自费数万元前往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,并参加中辕中医传承班学习,熟练掌握针灸、针刀、热敏灸等十多种中医适宜技术。
创新疗法,守护百姓健康 “邓医生的一双手,比机器还灵!”曾因中风导致行动不便的吕先生,在接受邓国桥的针灸与中药调理后,行动能力恢复很好。谈及治疗经历,吕先生难掩感激。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,邓国桥敏锐察觉到老百姓对“治未病”的迫切需求。“现代人普遍存在熬夜问题,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。因此,前来接受理疗、康复的患者特别多。” 2022年,邓国桥独创“心源针灸”疗法,通过精准的穴位刺激替代部分药物治疗,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,还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。在此基础上,他总结出的“一针二灸三用药四推拿五导引六食疗”综合治疗体系,将中医预防、治疗、养生理念有机融合,构建起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。 邓国桥平时忙于工作,周末也经常外出学习。照顾两个孩子、料理家庭琐事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。“2023年,我陪妻子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做手术。然而术后她麻药还未苏醒,单位就有紧急事务需要我立即返回处理。无奈之下,我只能将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托付给年迈的岳母照料。”谈及家人,邓国桥言语间满是愧疚。 邓国桥将《黄帝内经》等经典融入教学,还引入太极拳、导引术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,着力培养学生“整体观”“辨证论治”的中医思维。“让年轻人真正热爱中医,远比教会几个穴位更为重要。”邓国桥说。 作为康复科主任,邓国桥带领团队通过健康宣教、义诊活动、八段锦教学等方式积极推广中医养生理念。其所在科室2023年中医药服务达17066人次,2024年增长至21691人次,成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典范。他还受邀到株洲、太原等地授课,将基层中医实践经验进行更广泛的推广。
仁心济世,温暖基层群众 “医德高尚暖人心,医术精湛传四方。”在康复诊疗室门口的墙壁上,一面面锦旗整齐悬挂,这正是邓国桥医者仁心的生动写照。 在菱角塘镇工作期间,邓国桥常常穿行于蜿蜒田垄、跋涉泥泞山路,将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。那辆早已“退役”的摩托车和沾满泥土的私家车,就是他随时接诊的“流动救护车”。 在邓国桥的右小腿上,一道长达四五厘米的疤痕格外醒目,这是他以前深夜出诊留下的印记。“当时是晚上10点多,晓桥村一名癌症患者疼痛难忍,我骑上摩托车就往他家赶。回来时已经很晚了,山路崎岖,摩托车突然撞上一块大石头,连人带车就翻进沟里了。右腿被滚烫的散热管烫伤,左手也被石头划破。”邓国桥轻描淡写地回忆起这段经历。 为了让群众少“跑腿”,邓国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成了大字号的卡片,发放给有需要的患者。从此,手机便成了他的“诊疗热线”。每周六,麻园社区乐民中心的义诊雷打不动,这早已成为邓国桥与居民之间的“固定约会”。27年来,邓国桥累计开展免费义诊服务近1万人次。 曾有上级医院想高薪聘请邓国桥,但被他婉拒。他毅然选择坚守七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七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尹建荣评价:“他把医院当作第二个家,从门诊到入户随访,始终以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对待每一位患者。” 从乡村医生到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”,47岁的邓国桥以满头白发赢得群众赞誉,他在基层医疗的土地上种下一片“中医绿洲”。他以银针为锄,耕耘健康;以仁心为种,播撒希望。这位“白发中医”的故事,是一曲献给基层医者的赞歌,更是中医药在新时代扎根基层、蓬勃发展的鲜活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