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引号: | 431102009/2025-18618 | 发文日期: |
|
发布机构: | 零陵新闻网 |
公开方式: | 主动公开 | 公开范围: | 面向社会 | 主题词: | |
统一登记号: | 信息时效性: | 文号 : |
本网讯(记者 宾鹏 汪清扬 刘志强)在湖南兵器建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的车间里,机床的轰鸣声日复一日地奏响着劳动赞歌。在这里,有一位与机床相伴35年的“刀尖舞者”——全国劳动模范刘光华。他用一把车刀雕琢国之重器,以一颗匠心书写军工传奇,将平凡的车工岗位打磨成闪耀的勋章。
35年磨一剑 从“门外汉”到“技术尖兵”
1989年,19岁的刘光华怀揣着对国防事业的热忱,从湘南兵工技校毕业后毅然投身建华机械厂,成为一名普通车工。深山环境没有消磨他的斗志,反而让他立下“军工报国”的初心:“进厂就意味着把一生献给国防,得有真本事!”
白天,他在机床前反复试验,从车外圆、内孔等基础操作练起,常常因操作不熟练“打刀子”;夜晚,他挑灯苦读数控技术专著,啃下二十几门大学课程,笔记本上记满了刀具角度计算和加工参数。1992年,他率先突破淬硬零件加工技术,通过设计特殊刀具和正反向切削工艺,让硬度堪比钢铁的零件精度达到0.01毫米级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/6。
这份“笨功夫”铸就了“真本领”。他先后斩获湖湘工匠、湖南省技能大师、湖南省技术能手、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成为军工领域响当当的“技术尖兵”。
创新就是使命 毫米之间的“军工精度”
“干军工,差一丝一毫都不行!精度就是生命,创新就是使命。”刘光华的车间名言,刻在每一个精密零件上。某产品交付试验时,发射管因轻微挤压变形导致装配失败,他仅凭手指触摸便定位问题,用刮刀手工修复,确保试验按时完成。事后,他研发出“薄壁零件弹性支撑加工法”,将同类零件合格率从85%提升至99.5%。
在攻克某产品可靠度难题时,他盯上了螺纹攻丝深度这一“卡脖子”环节。通过改装设备、设计新型夹具,他让该工序良品率从92%飙升至99%,月产量从1万件跃升至5万件,还节省了专人专岗。35年来,他主导的1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,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百万,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。
2018年,“刘光华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成立,成为军工技术创新的“孵化器”。团队累计加工40余万件精密零部件,为20多个国家军工项目提供关键支撑,用精度托起国防装备的脊梁。
匠心如炬育新人 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星火传承”
“教技术不藏私,传匠心更要传责任。”刘光华带徒时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徒弟欧柯宇记得,第一次独立完成复杂零件加工时,师傅比自己还激动:“这就是传承的意义!”他不仅手把手教刀具调试、编程优化,更将“军工人沾了军字就是兵”的信念融入日常。在他的工位墙上,贴满了徒弟们的“成长笔记”,记录着从“会操作”到“能创新”的蜕变。
工作室成员蒋昀石说:“师傅总强调‘干一行,精一技’,他自己35年守着机床,连周末都来琢磨加工方案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公司年轻技工掀起“比学赶超”热潮,多人在省技能竞赛中获奖,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2名高级技工,成为军工技能人才的“摇篮”。
从青丝到白发,刘光华的工位始终在车间最深处。这里陈列着他用过的20余把车刀,刀刃上的磨损痕迹见证着35年如一日的专注。当被问及为何坚守一线,他指着正在加工的国防零件说:“机床的轰鸣声,我听了35年,依然亲切。这不是工作,是沉甸甸的责任。只要能动,我就守在这儿,让军工精神永远传下去!”
这位军工匠人,用精度丈量人生,以匠心诠释担当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在平凡岗位上追求极致,便是对劳动精神最动人的注解;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便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美传承。